夢幻湖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內之七星山下,由於是位於山腰間的地形關係,冬季在東北季風的吹拂下,不時有雲霧裊繞,置身其間如夢似幻,因而稱之「夢幻湖」。夢幻湖昔稱「鴨池」,因為以前常有成群的小水鴨南下前來渡冬棲息,此地海拔約八百五十公尺,行政地理位置隸屬臺北市北投區,湖面略呈長條狀,南北長約一百公尺,東西寬約四十公尺,水位深不及一公尺,面積約有○點三公頃,湖水主要水源為雨水。
根據學者實地調查推測,夢幻湖形成過程可能是狹谷由於邊坡崩落,於現今夢幻湖南端堰塞而形成窪地,並蓄水成湖泊,而非由火山口堰塞而形成湖,其形成年代距今約五千六百年前,目前是處於湖泊演化之末期。湖底堆積深厚的腐植質,水位隨季節乾濕變迭而不同,夏天枯水期因為日照強烈,蒸發量高,湖裡經常乾涸或水量少,冬天是豐水期,水位上升,但不深,陽光仍能射入水中,為湖內的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日照。
夢幻湖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內最具代表性的水生植物社會,周邊林相由柳杉木及芒草組成,這裡生長著約十餘種水生植物,最受人注目的則莫過於水生蕨類-台灣水韭,它是台灣特有植物,全世界也只在夢幻湖看得到,根據學者的研究,此地的台灣水韭是水韭科植物在世界上緯度最南的區域,在學術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,因此夢幻湖被劃為生態保護區,湖的四周以柵欄圍起,禁止遊客進入,以免湖泊生態受到破壞或干擾。台灣水韭的葉子細長扁圓,形狀如同韭菜,葉子從基部向外放射生長,在乾季時水位下降,台灣水韭挺出水面生長,葉片呈現半直立現象,顏色則為深綠。而台灣水韭繁殖主要機制-孢子,此時慢慢成熟,這些孢子藏在葉基部的孢子曩內,於冬初時孢子被釋放出來,明年春天孢子萌芽又長出更多的小苗。至於豐水期水位上升,台灣水韭就沉於水下生長,葉子顏色則轉為淡綠。
與台灣水韭伴生有另一種台灣特有的水生植物,同樣也是夢幻湖特有的,那就是七星山穀精草,由於七星山穀精草與台灣水韭混生湖中,常被誤認,事實上兩者形態雖然相近,但只要稍加比對,就可以區別出來,如台灣水韭是蕨類,不開花,而七星山穀精草則為開花植物(顯花植物),夏天會挺出一根根頭狀的白色花序,此外,它的葉子也比台灣水韭寬扁。
當然湖中也有其它類型的水生植物,如小莕菜是夢幻湖唯一的浮葉植物,生長於湖的內側,從觀察解說平台向下俯視時,並不容易發現,必須藉由望遠鏡的協助,才可找到它的蹤跡,由於它是唯一的浮葉植物,只要看到漂浮在湖面,葉片心形,並開出小白花的植物必定是小莕菜。另外湖四周淺水域也分布一些挺水植物與濕生植物,常見的挺水植物有水毛花、荸薺(水燈心草)、大井氏燈心草、針藺、錢蒲、柳葉箬、桴藎等挺水植物,前三者植株較大,像水毛花高度約近一公尺,莖桿叢生,三角形,近莖桿先端聚生八至十餘枚長圓形小花穗。荸薺具有地下走莖,莖桿疏生,圓形,桿內為空心,有膜質隔層,毛狀花序頂生,長約二至三公分。大井氏燈心草的莖桿也是叢生,圓形,桿內為實心,花序著生於近莖桿先端,常沿湖邊散生。而針藺、錢蒲、桴藎等植物體型較小,混生一起不易辨識,針藺的莖桿細長,叢生,宛如大型的韓國草。柳葉箬與桴藎兩者都是禾本科植物,但柳葉箬的葉片呈披針形,與桴藎近橢圓形葉子明顯不同,容易區別。此外,桴藎的花序為白色圓形花序,錢蒲的葉子為線形,與其它三者明顯不同,花序顏色呈現淡綠色。
夢幻湖有明顯的季節性水位變化,使得此湖維持某一階段湖泊濕地之演替,所以說水位高低就可以決定湖泊之演替過程,亦可決定植物的種類。換言之,水之多寡是水生社會重要的生態限制因子。一旦夢幻湖的湖水不見了,那麼這些台灣水韭與七星山穀精草又豈能生存下來,可能就會從此消失,國家公園將它劃為生態保護區,除了保護這些珍貴的稀有植物及其生育地外,並可作為環境教育學術研究的場所。對於欲前往觀賞台灣水韭與七星山穀精草的朋友,千萬不要私自進入,一定要向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申請入湖許可,方可進入,而且入湖時,也不要好奇走進湖中踐踏或採集水中植物及生物,因為這些行為是觸犯國家公園法,會被移送法辦的。
資訊來源: http://public1.ntl.gov.tw/publish/sci_act/17/01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