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裏討論的是“絕對同性戀”,或金賽“性傾向”標尺標在6區的,終生只對同性有性行為、性幻想和/或性追求的人。
中國古代如何看待同性戀
關於同性戀的原因,在中國傳統文獻中也有壹些說法,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:壹類將同性戀的產生歸之於先天。例如,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在他的名著《隨園詩話》中,講到壹個叫做“春江公子”的人,貌似婦人,已娶妻,但與妻子不睦,喜歡與男性青少年相處、共睡,他做詩說:“人各有性情,樹各有枝葉,與為無鹽夫,寧做子都妾。”無鹽,即宣王王後鐘離春,後世用以比喻貌醜而有德行的婦女,子都則為古代美男子的名字。春江公子這首詩的意思是說,人的本性是各不相同的,像樹的枝葉各不相同壹樣;我雖身為男人,但與其做賢惠女人的丈夫,不如做漂亮男人的小老婆。這就把同性戀的原因歸之於天生使然。另壹類將同性戀歸之於後天,認為是環境使然,例如紀曉嵐在《閱微草堂筆記》卷十二寫道:“凡女子淫佚,發乎情欲之自然,孌童則日本藤素 美國黑金 美國萬力可 萬力可WLIK 美國WLIK 萬力可本無是心,皆幼而受紿,或勢劫利餌耳。”大意是說,凡女子淫蕩,是因性欲的自然湧現,而孌童則不然,他們本來沒有這種心性,乃是由於童年時所受到的影響造成的,或是因為有錢有勢者的威脅利誘造成的。這就把同性戀的原因歸之於後天的影響。
國外研究:同性戀有生物基礎
近幾十年來,國外對同性戀有大量的研究。例如,由於觀察到男同性戀者之行為,有的傾向於女性化,因此懷疑這些人是否雄性激素分泌不足。然而,實際測量卻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結果:雄性激素分泌不足、分泌過高、分泌水平無差別的報告都有,因而無法下壹個壹致的結論。
1952年,卡爾曼報告在37對男性同卵雙胞胎中,同性戀的壹致率為100%,而在26對異卵雙胞胎中,壹致率只有15%,因此,他強調基因遺傳在同性戀發生上的重要性。1991年,性學家伯裏與皮拉達的報告是:在56對日本藤素 美國黑金 美國萬力可 萬力可WLIK 美國WLIK 萬力可同卵雙胞胎中,其中之壹為同性戀,則另壹亦為同性戀或至少為雙性戀的比例為52%,在54對異卵雙胞胎中則為22%。這些統計結果,似乎都暗示生物因素對同性戀之性取向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。
上世紀50年代中期,美國曾經進行了壹項研究,使用了當時最好的心理量表,並請到了出色的量表說明師,對30個同性戀男人進行了研究,並對照了30個同樣年齡、智商和教育情況的異性戀男人。結果是,量表的專業解釋者不能把同性戀者和與其對照的異性戀者區別開來,而且,專家給這些男人的心理健康所打的分數,在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之間沒有區別。
同性戀可能來自遺傳?
目前,已在近300種哺乳動物和鳥類中發現有同性性行為。這壹發現也使人想到,同性戀可能來自遺傳。
1990年,美國神經科學家利維在權威刊物《科學》上發表了著名的研究,提出性取向具有生物學基礎的另壹證據。他檢視了41具遺體的大腦,包括19名死於AIDS(艾滋病)或其並發癥的同性戀男子,16名異性戀男子(其中有6人死於AIDS),以及6名推測為異性戀的女子,觀察發現腦部與性取向有關的細胞。
1993年,哈麥等人宣布某種類型的男同性戀是偏向於由母系來傳遞,且其基因遺傳部位就在X染色體長臂的頂端的Xq28上。
當然,所有這些研究,並不足以達成壹個公認可靠的結論,因為分別存在著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結果差別很大,或樣本太小,或缺乏可重復性等方法學上的問題。可以看出的是:同性戀的生物學本質,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認證。
對同性戀的成因,也有種種的非生物學解說。例如社會學習論,認為同性戀是習得的行為形態;家庭決定論,有人認為不慈祥、不和藹的父親有礙兒子的男性化和女兒的女性化的發展;心理分析論,主張同性戀起源於早日本藤素 美國黑金 美國萬力可 萬力可WLIK 美國WLIK 萬力可期的不良親子關系,也有心理分析學家認為同性戀是壹種自戀情結所致;社會決定論,斷言同性戀是社會建構的結果;交互論或多重模式,認為同性戀乃由生物因素、文化因素及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。如今看來,這些非生物學的解說,即便能找到某些例證,實際上也會是壹些相對同性戀者或境遇性同性戀者,並不是討論真正的同性戀者,即絕對同性戀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