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色紙冊可以做畫,白色布匹可以入畫,就連白色的棉花棒也可以成為畫作元素,年近八旬、以刀代筆、不斷嚐試創新的朱為白,讓許多年輕的金門藝術工作者們瞭解,生活處處皆是藝術。
曾於九十四年五月下旬、網羅兩岸三地七十多名書畫家、在金門舉行的「浯洲采風|海峽兩岸三地書畫聯展」中,以白色冊頁紙雕作品讓人眼睛發亮的朱為白,這次在台北市信義路三段天使美術館,再次以「朱為白淨化.超越」舉辦個展,展出內容包括近作紙雕、木刻版畫、玻璃版畫、棉花棒、棉麻布等系列及影像後製作,展現朱為白不斷創新的多元創作內涵。
朱為白於五○、六○年代就崛起於畫壇。是一位在媒材使用上充滿實驗性探索的藝術家,也是台灣戰後現代畫運動的先鋒,直到現在仍創作不輟。他由生活中尋求靈感,以西方形式,探求富含東方精神內涵的創作。表現自我、開拓新的藝術表現形式,是他持續追尋的方向。
部分金門藝術工作者,包括:許冰瑩、陳妙玲、徐瑞、盧根陣、洪世國等人,相偕前往看展,在朱為白親切詳盡的導覽解說下,一探大師的藝術創作心靈,也透過是項展出,充份瞭解,生活處處皆是藝術。
出身南京三代裁縫家庭的朱為白,於二十世紀五○年代末期步入畫壇,以在媒材使用上充滿實驗性聞名,而為了「割出生命的意義」,他自一九六五年以來,以刀代筆的特色,展現截然不同的藝術創作風格。
目前朱為白的創作,除了三十多年以刀代筆的風格已臻純熟,使用的媒材也更為多元,隨手可得的生活用品,都變成作畫的素材。
線裝的冊頁非黑即白,十餘張疊在一起,俐落的刀筆,刻出如建築語彙般層次分明的作品。日常生活常用的棉花棒,被朱為白拿來從事創作,棉花棒被塗成全黑或全白,排列組合成「棒棒系列」;還有刀割刀剪的棉麻布、木刻、玻璃版畫,每件作品都呈現藝術家的創作軌跡。
朱為白表示,藝術需要不斷地再學習、再修為,不停地成長、不斷地創新,在這個過程當中,要學會看淡、看破、看開!
作品完全沒有用到畫筆,像是一首首「無字天書」,他用最深刻的心靈觸覺,轉化出心韻心聲,他表示,最深刻的情感,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傳達;沒有字的詩,想像的空間更空闊廣大。
因為堅持創作的理想,他不曾降格媚俗,浮華於萬丈紅塵。幾年來,他蟄居鄉間,獨自過著隱士般的淡泊清靜日子,孜孜創作,無為也無所不為。
朱為白以刀代筆,以纖維織物的天然質感替代顏料,在沈寂的平面上刻劃立體空間,擊破傳統,也突破自己。當利刃戳穿畫面的一剎那,也穿越了心靈的牢固障礙。他的作品既是繪畫,也是雕塑;既非繪畫,又非雕塑。
長年的規律軍旅生涯,不間斷的晨泳嗜好,以及合宜富品味的穿著,讓家住金山的朱為白有著較同年齡人年輕的外貌與心靈,矯健的步履,游走在金山與台北,鄉間與都市,傳統與創新,朱為白正以另一種形式,書畫出台北街頭的另一種風景。